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而書法藝術的創作者和傳承者們也備受人們的愛戴和尊重。2022年的夏天,人民日報社退休老記者甘大孟專訪了著名書法家汪志。
性格開朗的汪志北漂多年,已經從苦難走向成功!闖蕩江湖29年,今年已經53歲的他把記者看做是自己的朋友,他與記者的交談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非常坦誠,畢竟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了,也沒必要去遮掩自己對社會的認知水平。竹桶倒豆子,一清二楚。
汪志出生在安徽省無為縣。在汪志很小的時候,家里生活雖然很苦,但每逢過年,汪志都會給全村的父老鄉親寫春聯??吹郊壹覒魬舻拈T框貼上大紅春聯,讓大家對生活滿懷憧憬。
為了幫助父母承擔生活重擔,汪志曾一度輟學。家境的貧困鎖在他心靈的記憶中,也激勵他奮起向上。一次偶然到同學家串門,發現同學家藏書很多,讓他眼前一亮,他不斷地借書苦讀?!夺葆濉?、《基督山伯爵》、《紅樓夢》等經典名著是他所愛。汪國真、北島、顧城、舒婷、海子等詩集作品,點燃了他心中的火焰。從那時起他勵志研習賦作,抒發少年胸懷。
命運之神總是特別光顧那些勤奮的人。恰巧同學的堂哥汪為濤是安徽省著名書法家,也是汪志父親的同輩好友。汪志受父親的影響立志學習書法,有幸拜在汪為濤先生門下學習隸書。從此汪志一年四季,刻苦練習,把《石門頌》、《曹全碑》、《禮器碑》不知臨了多少遍。在常年的練習中,他愛上了這門藝術,對此非常著迷,一發不可收拾。
1993年,24歲的汪志懷揣夢想,來到朝思暮想的首都北京,沒想到一下火車,莫名其妙的丟了所有的身份證件。此時的汪志“一身輕松”,義無反顧地做起了北漂。
初來北京,汪志感覺皇城根的空氣中都散發著文化,當代書法名家云集的琉璃廠,是他傾慕已久的神壇。此時的汪志仿佛置身在翰墨飄香的滋養之中,正值青春年少的汪志意氣風發,豪情滿懷。
初冬的一天,在汪志和同學經營的畫廊,來了一位外國人買了汪志的一幅隸書作品“天道酬勤”。這是他來北京后賣出的第一幅書法作品,以人民幣200元成交。當年北京地鐵票才5角錢,這200元對他是個不小的數目。對于還要住出租屋的他喜出望外,非常激動,感慨萬分,真是“天道酬勤”啊!
在以后的日子中,汪志潛心研習書法藝術。先是學習顏真卿楷書的方正茂密、橫輕豎重、雄強圓厚、氣勢雄渾;后來改學點畫勁挺、筆力凝聚、欹側險峻、嚴謹工整的歐體;再學魏碑《龍門二十品》、《鄭文公碑》、《石門銘》,以及云峰山諸石刻等。行書從《蘭亭集序》入門,草書崇尚張旭和懷素。小楷尊崇文征明溫純精絕的筆風。
汪志的作品吸收了張旭、懷素的中鋒運筆,線條流暢,疾風勁草,氣勢磅礴。借鑒黃庭堅的側險取勢,縱橫奇倔,線條逆勢而上和以強烈的張弛疏密造勢。學習祝枝山的氣勢雄健,風格多變,雄強豪放。還有王鐸、董其昌的空靈疏朗。以及近代林散之大師的墨法運用。再結合多年臨帖習書的領悟,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豪放、灑脫、飄逸”的風格;加之對寫作、影視、音樂方面的天賦,使其書法融會貫通。
艱難困苦的家庭背景,豐富坎坷的人生經歷,嚴厲的家教塑造出汪志獨特的個性和豪放的性格,為人正直,待人真誠,桀驁不馴,不入俗流,不畏強權,性格剛毅。一心追求書法藝術的真諦,追求書心統一的超俗境界。汪志的藝術道路雖走得艱難坎坷,但是,他在世事無常的環境中,能恪守本心,執著追求書法這門藝術,頑強地和命運搏斗,終取得了一定成就,可謂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
2018年4月,汪志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的紀念周總理誕辰120周年全國書畫展榮獲一等獎。
2018年8月,汪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上榮獲銀獎。
汪志書法作品被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禮堂、周恩來紀念館、華國鋒紀念館、軍事博物館、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劉胡蘭烈士紀念館、呂玉蘭紀念館……收藏。
同時,汪志熱心參加紅色文化活動,他的書法作品被很多位開國領袖后代、開國功臣后代收藏。
2018年12月,汪志被人民文藝家協會聘請為副主席。汪志也是一位詩人,他累計創作了3000首詩詞,其中部分詩詞刊登在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中華詩詞網、《人民文藝報》、《詩刊》、《中紅網》、《中華魂》網……
汪志能文能武,他是武術愛好者,習武多年,精煉心意六合拳、八卦掌和太極拳,身懷絕技鐵砂掌、排打功。
汪志熱心公益事業,積德行善,為孤寡老人、單親家庭、孤兒、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安徽水災、江西水災都慷慨捐款。
(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室原主任編輯甘大孟,2022年7月16日寫于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二號院)
書法家詩人汪志與毛主席的侄女毛小青合影留念
書法家詩人汪志與人民日報原主任編輯甘大孟合影
[編輯: 楊驍楠]
免責聲明:
快報網轉載的內容,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快報網無關,您若對該稿件有疑議,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