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將至,生機盎然。5月1日上午,張力長篇歷史小說《蛇俠》《毒路》再版發布會暨座談會在丙洲教育發展協會舉行。此次發布會由同安區委宣傳部指導,同安區丙洲教育發展協會主辦、鷺江出版社、廈門同民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先知藝術教育承辦,同安區作協與翔安區作協協辦。
30多年前,張力揣著筆在丙洲島上兜兜轉轉采風數次,先后寫出了《蛇俠》與《毒路》兩部作品;26年前,張力親自將《蛇俠》改編為電視劇《剽悍家族》,斬獲省優秀影視劇本獎,并在全國各省級電視臺多次播出。
2002年5月1日,張力因病辭世,昨天正逢他逝世20周年——選擇這個時間再版他生前的兩部長篇代表作,并選擇傳統文化村落同安丙洲這處作品發源地召開發布會,正是希望透過優秀的作品穿越歷史,回望這片土地,追憶這位故人,于其中尋找屬于閩南人的精神內核。
審美展現閩南文化作品與丙洲相互成就
座談會現場
在發布會正式開始之前,大屏幕上播放著電視連續劇《剽悍家族》——畫面漸次呈現著往日的丙洲漁村風貌,沖擊著現場觀眾的視覺與聽覺,“丙洲陳”家族開拓史和主人公阿楚個人成長史將大家帶回一個世紀多前的丙洲土地上。
“《蛇俠》寫的是丙洲,改編電視劇也是到丙洲來取景拍攝。”丙洲教育發展協會會長陳華達說,丙洲是張力小說與劇目的精神原鄉,而書和劇目又記錄了丙洲的歷史風貌與發展變遷,“兩者相互成就,留下了關于同安丙洲最精彩的一章。”
事實上,無論是坊間還是學界,對這兩部長篇小說與改編電視劇都有著很高的評價。當年長篇小說《蛇俠》《毒路》出版后大獲成功,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隨后改編電視劇《剽悍家族》也成了不少省級電視臺播出的重要選擇。
在兩部小說中,濃郁的閩南地域特色讓人讀來親切。學界普遍認為,這兩部講述閩南地域文化的長篇作品,是對閩南文化的一個審美展現,也是對閩南文學和鄉土文化的一個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作品充分彰顯了閩南人秉持信念、敢打敢拼的精神——有學者這樣評價:如今這兩部作品依然是引領閩南漁島類型小說的先鋒。“這次再版,可以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更了解丙洲歷史,從而賡續閩南精神血脈,意義深遠。”陳華達這樣說。
發布會上,同安區與翔安區圖書館都收藏了再版新書,有興趣的讀者可前往館內借閱。
到當地體驗生活“蛇俠”命名有緣起
昨天到現場參會的文藝界前輩與專家,不少都是作者張力的老朋友。在播放《剽悍家族》時,他們還專門在電視畫面中尋找張力的身影——因為他們記得,小說的作者張力除了擔任電視劇編劇,還在劇中客串了一個角色。關于這位故友寫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在隨后的座談會里慢慢浮現出來。
“一晃眼,張力竟已離開我們二十年了。作為老朋友和老同事,看到他的女兒張洵專門為他籌辦了這次再版活動,很感慨很欣慰。”福建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廈門市文聯原副主席陳元麟說,“這是對他最好的追思,也是一份最有紀念意義的禮物。”
據陳元麟回憶,《蛇俠》創作的緣起是1988年夏季的一天。
張力原本就有去丙洲體驗生活、寫一部“丙洲陳”長篇小說的想法,當時剛好有位工友是丙洲人,愿為其提供方便。初訪丙洲,陳元麟陪張力同去——那時交通不便,即便有車也要近兩個小時才抵達。
“丙洲島地勢北高南低,東西窄而南北長,有如一條大蟒浮游在海上。島北部有一條凌空隆起的巨石,狀如蛇頭;還有一口600多年歷史的四孔井,是傳說中的‘蛇臍’。”陳元麟說,蛇是丙洲人的圖騰,張力將他的作品命名為“蛇俠”,應該出自于此。
從那以后,張力真的“沉”了下去,一有空就到丙洲采訪、搜集素材,這才有了后來的《蛇俠》《毒路》兩部鴻篇巨制。
把生活寫進日記隨手一掏就有細節
在一次采訪中,張力得知,早年在廈門碼頭有過一個叫陳皮爺的丙洲人。據陳元麟回憶,張力搜集到的是,曾有人對陳皮爺說:“陳皮,你再這樣調皮,我就讓你捧著屎走路!”——這句話因何而發、后又如何應答,細節都不清楚。但張力就能夠在構思故事時,將這些只言片語補綴起來,編織出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
這背后,大概是因為張力每天都寫日記——每一冊都是用美術速寫紙釘成的大開本,日常生活觀察的細節、場面,人物的行為、對話,都一一記錄在冊。陳元麟說,張力也因此擁有一個裝滿細節的錦囊,寫作時隨手一掏就有妙不可言的細節。
張力的侄兒張舒記憶中也是如此:“我從小就非常崇拜叔叔,小時候最愛聽他講故事,因為他講得最生動有趣;也最喜歡看他寫的小說,他寫的小說情節曲折、蕩氣回腸。”
【名片】
張力(1951-2002),生于廈門,作家、編劇、制片人。曾任《廈門文學》主編、廈門電視臺電視藝術研究室副主任、廈門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張力一生發表文學作品數千萬字。其長篇小說代表作《蛇俠》和《毒路》被制作成電視連續劇《剽悍家族》《毒路》,獲省優秀影視劇本獎;在兒童文學創作領域亦頗有建樹,多部作品獲得全國獎項。
長篇歷史小說《蛇俠》《毒路》書影
【簡介】
長篇歷史小說
《蛇俠》《毒路》
《蛇俠》以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的同安濱海漁村丙洲為創作原型,“丙洲陳”家族聚散生息、榮辱沉浮的漂泊史、開拓史,則為小說鋪就了恢宏壯闊的歷史背景——故事圍繞同安丙洲島展開,主人公阿楚作為“丙洲陳”家族中的一名熱血青年,帶領碼頭工人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軍閥、土匪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斗爭;《毒路》作為《蛇俠》的續篇,圍繞1925年北伐戰爭前夕,廈門碼頭陳、吳、紀三大姓氏中陳姓青年阿楚等人為斬除廈門城中的毒患所進行的斗爭。
一本書就是一幅廈門和丙洲當年的本土風情畫卷。書中除了可以隨時讀到主人公言談中流露出的閩南俗語,還能知曉那個時代碼頭工人典型的口頭禪、俗話;而閩南的歲時節俗、人生禮俗、社交禮儀隨著故事推進,在不同的場景中依次呈現;我們還能看到當年廈門滿街奔走辛勞的“拔鹿角”(拉板車)、扛糖包米包走跳板的碼頭工、搬運工等職業……這些細節組合起來,展現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城市底層的生活情景,字里行間不難品出閩南文化中的“海”味。
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更讓人應接不暇:陳化成、蔡牽等民族英雄剛正不阿、威武不屈的英勇形象躍然紙上;阿楚、陳皮爺、阿楚父親陳懿栓、毛臉叔等閩南漢子群像,將剽悍勇武、不畏強暴、血性陽剛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 邵凌豐 盧漳華)
[編輯: wu]
免責聲明:
快報網轉載的內容,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快報網無關,您若對該稿件有疑議,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