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院走出后,商場里回蕩著歡快的音樂,人們似踩著曲譜在光潔明亮、香味彌漫的商場里不急不緩地逛著。突然,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歡笑著從我身邊奔跑過去,媽媽緊跟在后面,一邊追一邊說“寶貝,慢點兒”。一前一后蕩起的輕風吹干了我臉上從影院帶出的淚水。
看到這幅場景,我恍如隔世。距離不到十米的熒幕上,抗美援朝志愿軍還在炮火勁猛、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用肉身對抗鋼鐵,沖鋒的吶喊還在耳畔、戰爭的慘烈還在眼前。炮火轟鳴的戰場與安樂祥和的商場、血肉模糊的英雄與快樂天真的孩童,從歷史走進現實,兩個世紀的崢嶸歲月穿梭盤旋,如此鮮明的對比如地殼中噴發的熱流在我內心激蕩,很震撼、很熱烈、很有力量。
在觀影中,我多次淚目,是什么讓剛從戰場歸來的戰士們義無反顧地奔向異國戰場,是什么讓戰士們面對飛機與坦克的轟炸依然無所畏懼、前赴后繼,是什么讓戰士們在缺衣少食、極度嚴寒的苦境中依然保持斗志、英勇戰斗。我想那是新中國光明的力量,是個人與家國之間的情感信仰。
“為什么要參軍”,18歲的毛頭小子伍萬里對兵團司令員宋時輪說,“國家給我們家分了土地,有人要搶回去,這個不能答應”。這個回答樸素又真實,國就是家,家就是國。新中國的成立讓上億飽受剝削和壓迫的百姓開始憧憬光明和幸福的前景。建國初期土地改革運動的實施,徹底摧毀封建剝削制度,廣大農村終于實現了數千年得到土地的愿望,這幅光明前景正在成為現實。但就在這時,美帝飛機的轟炸在平靜江水中震蕩起洶涌的波濤,朝鮮半島的戰火映紅了“雞冠”,灰燼漫天,光明和幸福的前景蒙上了陰影。
“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為守護家國安寧,百萬鮮活少年雄赳赳地跨過鴨綠江。他們也是普通人,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有對戰場的恐懼,也有有去無回的心理鋪墊,但還是匆匆告別至親,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
夕陽斜輝下的萬里長城氣勢恢宏、熠熠生輝,這是祖國錦繡河山的象征和縮影。即將奔赴異國前線的戰士們久久凝望,相對無言,這是祖國母親送兒女們出征,為兒女們壯行。濃煙滾滾的火車在鐵軌上呼嘯前行,前方的遠征是為了身后的和平。我相信那一刻年齡再小的戰士也頓悟了守護的真諦。
連長伍千里隨身揣著一個斑駁褶皺的本子,上面記著第七穿插連每個戰士的名字,這些都是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兄弟。每頁密密麻麻的紅框是英烈們生命定格的標記,那紅色是鮮血的顏色,也是穿插連的底色。這支僅有一百多人的隊伍,新入連的伍萬里已排到第677名,犧牲的戰士在第七穿插連的記憶里永生。為了身后的“家”與“國”,活著的戰士踩著鮮血繼續沖鋒。
寒冬中的蓋馬高原,冰雪凜冽、狂風肆虐,為了躲避敵機轟炸、精準伏擊,戰士們晝伏夜出。衣著單薄的他們趴在大山的褶皺里一動不動,與皚皚白雪融為一體。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溫對人生理已是極致挑戰,是對家的思念、對勝利的渴望,讓他們忍受寒冬刺骨的冰冷、敵機低空搜索的緊張、補給不足的饑餓,但依然信仰鮮活、激情飽滿,隨時準備沖鋒。美帝士兵在享受圣誕節大餐,志愿軍戰士們趴在雪地里啃冰凍的土豆,這鮮明的對比直插心底,我想那一刻沒有人不動容。
戰爭從沒有預演,從第一槍開始就只有輸贏與生死之別,新兵伍萬里應該體會的最為深刻。伍千里讓“雷公”教伍萬里“怎么活下去”,真正到了戰場才明白這句話的深刻。對死的恐懼是人本能,但克服恐懼后的英勇卻是信仰的力量。
為了誤導敵人,“雷公”想都沒想抱著標識彈遠離大部隊,他成為敵軍瘋狂轟炸的“靶子”。“雷公”被炸的血肉模糊,嘴里的血汩汩地流,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眼睛里泛著淚花說“不要把我一個人留下”,他眼里是沂蒙山,群山起伏、層巒疊嶂。沂蒙山遠了,“雷公”的眼神也黯淡了。家鄉的《沂蒙山小調》緩緩響起,在長津湖上久久回蕩,悠揚、悲壯,歡快激昂的曲調,在那一刻是如此地予懷愴然、刻骨銘心,作為沂蒙人我已淚涌而出?!兑拭缮叫≌{》早已融入沂蒙人的基因里,當這首頌歌在朝鮮戰場響起時,仿佛時空壓縮,家鄉與戰場變得咫尺之遙,拼上生命的守護就是為了保全家鄉的模樣。那一刻,我多想“走進”屏幕,讓雷公再聽聽鄉音,告訴“雷公”家鄉現在的景象,安樂祥和、生機勃勃……
蓋馬高原的雪還在下、長津湖的冰還在延伸。冰雪掩蓋了英烈的軀體,但不能封凍信仰和意志。沖鋒號響起,活著的戰士們擦干淚水更奮勇地前進,他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戰爭勝利,只有一個信仰就是家國安寧。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志愿軍憑著這股氣挺住了,改寫了世界霸主不可戰勝的神話。“血肉筑起我們新的長城”并非一句空洞的歌詞,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與現實,這座長城筑在中國人的精神里,凝成中國人的骨氣、底氣和勇氣。
去時尚是鮮活的少年,歸來確僅有一方小小的盒子,197653名忠魂冰封他鄉,再也沒能踏上故土,他們在鴨綠江畔筑成穩固的防護墻。英烈們與冰雪融合,頭始終朝向家的方向,那是誓死守護的故鄉。
七十年日月星辰、滄桑巨變,如今祖國繁榮昌盛、山河無恙,我們以最高禮遇迎接英烈回家。專機接迎、戰機護航、“水門”架起、軍號低垂,解放軍手捧英烈棺槨,緩慢地走下專機。半個多世紀埋骨他鄉,英魂翹首期望,此刻終歸故里。自2014年起已有825位在韓英烈回到祖國。
前來“接機”的戰友已白發蒼蒼,淚眼婆娑,太久的思念終于迎來久別“重逢”,那一刻太多刻骨銘心的記憶在淚中浮現,太多的話如鯁在喉,多想再擁抱這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多想看看這些兄弟們變老的模樣,但記憶定格在朝鮮戰場上,戰友們也永遠是少年的模樣。
行文至此,我的腦海里一直重復著一個旋律,慷慨激昂、久久回蕩,“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
我們不能忘記英烈們鑄入血液和骨髓的忠誠品格,不能忘記這首以鋼鐵意志譜寫的愛國贊歌,更不能忘記數十萬志愿軍的生命為今日的和平安寧而滑落。
文/ 瞿葉娟 北京房山法院
[編輯: 楊驍楠]
免責聲明:
快報網轉載的內容,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快報網無關,您若對該稿件有疑議,請與我們聯系。